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(61-70)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
61、画蛇添足
故事:战国时期,楚国有个大臣叫庄辛,他预言楚国将有灾难,楚庄王听后不以为然,反而让庄辛离开,后来楚国果然发生灾难,庄辛逃到赵国,赵国的人问他为何逃走,庄辛说:“我曾说过楚国将有灾难,但国王不信,我画蛇添足,反而招来大祸。”
成语典故:后来人们用“画蛇添足”形容做多余的事情,反而坏事。
62、负荆请罪
故事:战国时期,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,导致国家内乱,后来廉颇意识到自己的错误,便脱下战袍,背负荆条,亲自到蔺相如家请罪。
成语典故:后来人们用“负荆请罪”表示主动认错并道歉的诚意。
63、望梅止渴
故事:三国时期,曹操带兵打仗时,士兵们口渴难耐,曹操便对士兵们说:“前面有一片梅林。”士兵们想象着梅子的酸味,口中的唾液分泌出来,解了口渴。
成语典故:后来人们用“望梅止渴”形容用空想来安慰自己或他人。
64、草木皆兵
故事:东晋时期,前秦苻坚率领大军对抗东晋,两军在淝水交战时,苻坚看到敌军虽少但阵势严整,又看到八公山上的草木摇曳,以为都是敌兵,心中惊恐。
成语典故:后来人们用“草木皆兵”形容极度惊慌、疑神疑鬼的心理状态。
65、纸上谈兵
故事:战国时期,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,但缺乏实战经验,赵王让他担任统帅后,他只会纸上谈兵,导致大败。
成语典故:后来人们用“纸上谈兵”形容空谈理论而缺乏实践经验。
66、卧薪尝胆
故事:春秋时期,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,为了报仇雪恨,他卧薪尝胆(睡在柴草上、尝苦胆),忍辱负重、励精图治,最终打败了吴国。
成语典故:后来人们用“卧薪尝胆”形容刻苦自励、发奋图强。
67、指鹿为马
故事:秦朝末年,赵高篡权夺位后,为了试探大臣们的态度,他故意指着一只鹿说是马,那些阿附他的人便说是马;而那些正直的人则据理力争,最终赵高通过此手段巩固了自己的地位。
成语典故:后来人们用“指鹿为马”形容颠倒黑白、混淆是非的行为。
68、乐不思蜀
故事:三国时期,刘备的儿子刘禅继位为蜀汉后主时昏庸无能,蜀汉被魏国所灭后,刘禅被送到魏国都城洛阳居住,他乐不思蜀(享受在洛阳的生活),忘记了蜀地的一切。
成语典故:后来人们用“乐不思蜀”形容贪图享乐、忘掉旧境的心理状态。
69、完璧归赵
故事:战国时期,赵国将蔺相如奉命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,秦王虽然爱惜宝玉却不肯给赵国十五座城池作为交换,蔺相如凭借聪明才智最终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。
成语典故:后来人们用“完璧归赵”形容将物品完好无损地归还给原主或原处。
70、三顾茅庐
故事:三国时期,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打天下,三次到隆中拜访他(三顾茅庐),最终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出山相助。
成语典故:后来人们用“三顾茅庐”形容诚心诚意地邀请或拜访人才或寻求帮助的情景。
仅供参考,如需更多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,可查阅相关书籍或文献资料获取更详细的信息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